【绿茵科普】足球战术史1:从金字塔到WM,越位规则引发变革
作者:文章来源:直播吧发布日期:2021-09-04 17:17:41
【绿茵科普】足球战术史1:从金字塔到WM,越位规则引发的变革
正文:王容易冷。
序章:规则与战术
足球战术的革命很大程度上是由足球规则的修改带来的。
现代足球诞生后,足球规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一直在“进化”和变化,其变化不是随机的,而是有方向性的。方向是,让足球越来越有吸引力的规则将被保留和改进,而反足球的规则将被取消。
足球战术的发展历史有一个总的方向,可以用两个字来概括:——对称和平衡.也就是说,足球战术正在朝着攻守均衡、对称阵型的方向发展。这样进攻和防守都不会容易成功,这样足球才会更加精彩。
第一章:“电闪”之夜
探索足球战术,首先要讲现代足球的起源。现代足球起源于英国。与竞技足球相比,早期的足球比赛更具娱乐性,没有统一的规则。自然,根本没有战术。比赛的方式大概是一个人拿球前进,其余队友排在他身后配合。如果足球被对方球员打破,协调者将占据顶部并重复前面的动作。
1848年,现代足球第一个成文规则《剑桥规则》诞生。《剑桥规则》是剑桥和牛津足球赛的早期规则。当时英国学校每个宿舍有10名学生和1名管理员,所以要求每方11名球员参加足球比赛。现在,主流的11人制足球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的。
1862年,世界上第一个足球俱乐部在英国诺丁汉郡成立。
1863年,英格兰成立了第一个足球协会。
1863年12月8日19: 00,英足总第六次会议在伦敦林肯法学院广场的共济会酒吧举行。官方禁止用手触球,并制定了14条基本规则。就像生命之初诞生第一个氨基酸的第一道闪电,足球真的在那一天复活了。后来,人们把那一天做为现代足球的诞生日.
第二章:初阶对决
当时的英格兰,足球战术的核心是运球,这主要是因为1863年的第六条规则(越位规则的前身)规定,当进攻球员比足球更接近对手底线时,他们处于离场状态,不允许他们接触球或以任何方式干扰其他球员。换句话说,传球只能横着向后,不能向前,整个进攻推进只能靠运球,所以当时所谓的战术就是追足球,想办法突破包围圈,把球带进对手球门,如果失败了,就会被队友顶上。被视为单打独斗的现代刚愎行为,其实是足球最开始的灵魂。
知道了这一点,就不难理解,在1872年11月30日对阵苏格兰的比赛中,英格兰将形成1-1-2-7的阵型。那场比赛是第一场真正意义上的国际足球比赛。
在英格兰北部的苏格兰,一开始根本没有越位的说法和概念,所以传球自然成为了一种高效的方式。上述比赛在0-0结束,曾经传球的苏格兰“合作足球”也展现了自己的优势。英国人开始意识到传球的重要性,现代足球的战术雏形开始出现。
在1900年的第二届奥运会上,足球被列为正式比赛项目。1902年5月,国际足联正式成立,各地足球俱乐部、联赛纷纷组织起来。球队越来越注重输赢,对战术的研究也开始了。
足球从业者已经意识到,在人是永远跑不过球的,传球是一种越来越有效的比赛方式,基于传球的战术也应运而生。
《足球比赛规则》,1874年,越位规则修改为:当本方球员与对方球门线间隔有三名对方球员时(目前越位规则为2),可以向前传球。
越位规则统一后,2后卫被普遍接受,主流阵型迅速演变为2-2-6。
2后卫保护(如果你当时了解越位规则就不会了。
觉得奇怪,对方无球队员越过其中之一便会越位,进攻方无法依靠传球越过双后卫加门将三人,而盘带一过二的难度也很大,故那个年代2后卫是能保证防守强度的)。2个前卫(Halfback)策应(与现在的中场完全不同,主要还是承担防守职责,只是进攻时不会拖在最后)。
进攻线上,左边两个边锋,右边两个边锋,中间两个中锋,从盘带冲击的角度来看,这样的两两搭配比较合理。
将传球因素考虑进去后,控制能力比纯粹的冲击更有效率,当有一个中锋回撤,变成了上下串联的中前卫,对球队整体效率的提高明显带来了更好的帮助,于是,2—3—5金字塔式阵型应运而生了。
用现代的眼光看,这个战术简洁且严谨,每个位置的作用和职责都单一且明确,活动区域也相对固定。
5名前锋负责进攻(依靠局部的传切配合),几乎不参与防守。
2名后卫加1名门将留守后场防守,利用越位规则与对方前锋周旋。
中前卫与现代中场的作用十分相似,主要负责串联与进攻,两个边前卫的作用类似于现在的边后卫(前卫带个卫字,最开始就是防守职责),主要防范对手的边锋。
这一阵容虽然将进攻作为主导位置,但如果你认为它是一个极端推崇进攻的阵型,那你就错了,它是在当时规则下,最能代表攻守平衡的阵型。
防守方面依托越位规则,更具有针对性。进攻方面一改往日的单打独斗,成功开启了由局部配合主导的整体式足球风格,球队攻防的矛盾得到了突破性的解决,达到了当时足坛最为标准的攻守平衡。
金字塔式阵型迅速成为了主流阵型,1928年英足总规定登场队员背后的印号甚至是基于2—3—5阵型由1到11号从后向前、从右向左依次排列。
日后,在世界足坛大面积流行的阵型,大多都遵循四个字——攻守平衡。极端推崇进攻与极端推崇防守均不可能大范围流行。
2—3—5阵型统治了足坛35年,直到1925年越位规则改变,两个字母WM终结了2—3—5对足坛的统治。
第三章:进阶对战
20世纪初,2—3—5阵型大杀四方,成为足球场上最流行的阵型。在这期间,足球随着日不落帝国与其他国家的的贸易往来传遍世界,尤其在欧洲大陆和南美洲,足球与当地文化相结合,产生了各种不同的流派,也丰富了足球战术。
越位大概是除了不能用手触球之外最重要的规则了,甚至可以这么说,禁止手触球是足球的生命,而越位是足球的灵魂。如果没有越位规则,足球差不多就会变成多一个球的田径比赛,观赏性将会大大下降。
20世纪初的越位规则是,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3名球员(包括门将,而现在越位是2名),否则就处于越位位置,不得参与进攻。之前也说到了,2—3—5阵型大行其道,主要是因为2后卫加1门将利用越位规则可以有效的与对方前锋周旋。
本来越位规则是希望能逼迫前锋线要有更强的个人突破或者更快的速度,满足那个年代对于进攻美学的追求。
但随着球队越来越功利,造越位战术出现了。
细想一下,现在造越位需要后防4人一字排开,步调一致在对方直塞前集体前压,容易失误不说,一旦造越位失败,对方前锋将一对一直面己方门将,风险极大。
而在当时的越位规则下,除门将外只需拖后2人,其中1人前压就可完成造越位,即便造越位失败,身后还有一名拖后后卫保护,不会直接送对面一个单刀。
这就导致造越位战术的滥用,严重限制了进攻。
1906年4月,英格兰与苏格兰的比赛中甚至出现了这样的奇观,英格兰队1名后卫拖后,其他球员全部压在对方20米区内。
对于这样的现象,越位规则也有过一些补丁,比如界外球不越位、在己方半场不越位等,但终究是治标不治本。
终于,1925年2月,在纽卡斯尔0—0战平伯恩利后(当赛季纽卡斯尔一共踢了6场0—0,场均进球数拉低到在当时不可想象的2.58个,比赛乏味无聊,上座率下降),英足总终于痛定思痛、做出调整,将越位规则改为现在的进攻队员与对方底线之间至少要有2名球员(与现代越位规则相同)。
规则修改的效果立竿见影,实施后的首个赛季场均进球数就飙升至3.69,同时对既有的战术造成了显著影响,一场变革即将到来……
插曲:足球教父
1925年越位规则修改后,伟大的阿森纳教练查普曼创造了WM阵型,阿森纳从一支保级队一跃成为五夺英格兰联赛冠军的豪门,查普曼成为阿森纳历史上最伟大的教练之一,他的雕像至今矗立在酋长球场外。
查普曼对足球的贡献不仅仅是创立了WM阵型,他可以称得上现代足球的教父。
他是世界足坛第一个俱乐部经理,第一位完全掌握俱乐部运营的人,大到转会与战术安排,小到草地的长度、中场休息播放的音乐,这些都由他来统筹安排。
他在五年内为阿森纳带来了冠军,他将阿森纳纯红队服的袖子颜色改为了白色,让这支球队和其它很多纯红队服的球队区分开来,他认为白色容易被眼角余光注意到,有助于队员间的配合,至今阿森纳仍保持这种红衣白袖的传统队服。
查普曼知道足球是一项集体活动,他希望球迷们也能参与其中,他将吉莱斯皮路地铁站改名为“阿森纳”站,他录制比赛然后在酒吧播放给球迷看,在海布里球场装上时钟,他相信一个钟可以增加比赛的紧张感,特别是倒计时的时候。
查普曼最有成效的创新或许是第一位使用战术板的教练。每周训练后他都会将球员聚集在磁性战术板前,总结上一场的问题,和球员讨论下一场比赛。
这些在现在看起来理所当然的事情,在当时可都是跨时代的,他是一位睿智的“知行合一”的思想家、现代管理学家,恰巧他从事了足球行业或者说被足球行业所选择,为现代足球俱乐部管理打下了基石,绝对配得上现代足球教父的称谓。
第四章:高阶对抗
历史的变革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越位规则修改后,各个球队立刻发现,如果执行原有的战术,后防线会被打成筛子,于是大家纷纷选择了最简单的办法——整体阵型后撤,两名后卫更加接近己方球门,不再像之前那样压上造越位,前卫线也相应后撤,而双方都阵型后撤造成的结果就是,球场上的纵向空间被拉长了。
这时,锋线上的球员突然就发现自己很尴尬了,对方防线回撤,自己冲刺空间大大减少,己方前卫后撤距离拉远缺少支援,5名前锋顶在前面就仿佛是5个铁憨憨,球都拿不到更不要说进攻了,这就意味着锋线上必须有人回撤接球进行串联。
那么,到底谁回撤呢?中锋肩负攻城拔寨的重任,那个没有专职边后卫的年代边锋也是很难舍弃的,于是,内锋回撤就成了很自然选择,双内锋回撤,形成“W”型锋线,即WW阵型。
回撤型内锋对速度要求更低,踢法类似后世的前腰,一些速度并不出众的球员有了更多的发挥空间,球员传接球的才华被重视起来,像几年后在10号位上大放异彩的阿森纳球员亚历克斯—詹姆斯就是WW阵型的受益者,他是20世纪30年代那支阿森纳阵中的关键一员,尤其擅长寻找空档接球,并利用出色的视野和技术直刺对方防守的薄弱地带,这大概就是日后经典10号位球员的原型。
W型锋线的流行陡然增加了原有2—3—5体系的防守难度(这也是那个赛季场均进球数增加的原因),尤其体现在两名边前卫身上。
如果边前卫回追边锋,对方的两名回撤内锋几乎处于无人防守的位置,可以从容的接球调整,然后选择传球、推进或是射门。
如果边前卫留在中场位置防守内锋,己方2名后卫就需要面对对方3前锋。
这种情况下,中前卫承担更多的防守责任是显而易见的选择,英格兰各球队大多也都是这么做的,查普曼就在执教阿森纳的第一个赛季(1925—1926赛季)要求当时队中的中前卫杰克—巴特勒克制自己的创造力,拖后参与防守,这一变化帮助阿森纳在当赛季夺得联赛第二,但第二个赛季开始,巴特勒防守能力不足的缺点被放大,阿森纳成绩又有所下滑。
查普曼认定,思路没有问题,只是革命还不够彻底,于是接下来几年,查普曼对阿森纳进行了针对性的改革。
中前卫需要一位朴实无华的球员,专注于防守,传球策应的任务彻底交给回撤内锋,同时将中前卫彻底回撤到后卫线上,变为专职中后卫。
3名后卫盯防对面的三前锋,2名前卫专注防守对方的回撤内锋,防守上遵循对位人盯人的原则,阵型彻底变为3—2—2—3(即WM阵型)。
整体阵型后撤,回撤内锋彻底脱离锋线,成为真正的中场,加强防守同时引诱对方前压,获得更多的反击空间。
放弃效率低下的边路下底传中,边锋作用更多体现在反击时迅速持球推进的职责,阵地战寻求更多的中路配合。
合适的战术需要有合适的人来执行,没有人的战术终归是纸上谈兵,普查曼不经意间发现了最合适的新5号位赫比—罗伯茨,并用200英镑的转会费将其带到了阿森纳。
1928年到1929年,随着亚历克斯—詹姆斯和克利夫—巴斯汀的相继加盟,查普曼的WM阵型终于改造完成。
终章:祸福相倚
1930年,查普曼面对老东家哈德斯菲尔德,带领枪手赢得足总杯冠军,开启了阿森纳历史上第一个王朝,之后8年5夺联赛冠军。
查普曼的WM阵型与2—3—5阵型一样,依然是一个非常严谨的阵型,球员分工明确但职责相对单一,本质上是为了利用因越位规则改变而出现的球场纵向空间。
防守端由依靠造越位与回追变为严格的人盯人,进攻更多依赖大脚找边锋快速推进(快速由守转攻),整体依然是保证防守的基础上寻求攻守平衡,总结下来就是简洁、高效、破坏性强,为日后的英式实用主义打下了基调。
然而,福兮,祸之所伏,虽然阿森纳开创了一个王朝,但过于严谨的体系也一定程度上磨灭了球员的灵感,长传冲吊也在日后成为英格兰足球的正统踢法,这或许也是英格兰足球史上没有诞生如贝利、马拉多纳等天才的深层原因。
当两支英式打法的球队相遇时,“W”式的进攻很容易被“M”式的防守看死,比赛很容易陷入胶着状态。在很长时间里,足球的技战术没有重大发展,与这种刻板的“WM”阵型不能说毫无关系。
随着阿森纳的辉煌在世界范围内流传开来,WM阵型开始统治足坛直到20世纪50年代。
此后,世界足球开始进入多元化发展。英格兰不再是足球世界的中心,而把英格兰拉下神坛的,正是普斯卡什所领衔的那支匈牙利队,他们所采用的四前锋阵型,也首次登上了历史舞台……
下期预告:【绿茵科普】足球战术史2:“田忌赛马”博弈终结匈牙利圆舞曲
相关搜索
录像分类
英超
西甲
意甲
德甲
法甲
中超
其他